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 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出世在印度, 分别演说佛教有六乘, 谓: 人乘, 天乘, 声闻乘, 缘觉乘, 大乘, 最后一乘。 释迦佛先说声闻乘教, 再次缘觉乘教, 说法期间大约三与四年间。 然后, 佛说大乘教经四十六年。 大乘教义一出现, 声闻及缘觉教义属于小乘。 佛将示入涅槃时, 最后才说出 『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』。 这真正是佛唯一之本怀。 此句经文出在 <妙法莲华经>。 佛分别说此句义理, 显出佛教有权实之分。 实教称谓一乘。权教 称谓方便教, 分二种: 一者, 正方便即声闻, 缘觉, 大乘, 合称三乘; 二者, 异方便, 谓人 乘及 天乘。 在权教时期, 佛以一音演说法, 五乘众生随类各得解, 正如 <妙法莲华经>云: 『譬如大云, 以一味雨, 润于人华, 各得成实。』

维新佛学始创人, 远参法师(1873-1966)持有夙世法华慧眼,看出佛教义理如上所说。 维了扶持如来正法, 远参法师搜集经藏及着述佛法注解, 流佈于有缘一乘学人。

经藏及注解目录如下:

妙法莲华经

  • 此乃是维新佛学的主经。 诸经中王也, 此经义理至深奥妙, 甚为尊贵; 如经云: 『我此法印, 为欲利益世间故说, 在所游方, 勿妄宣传』。 此经何所属? 此经 不属权, 亦不属实, 属开权显实!

妙法莲华经讲录 (上下册)

  • 此讲录是远参法师慧眼独创见解, 全部依本经为根据而发言, 并非另创己见, 处处均有经文为证。 有志研究真正佛教者, 盍于此讲录求之。

维摩诘所说经

  • 此权教大乘经说及许多权教菩萨的正报(德), 衣报(世界)及修行(事业)。 学者要了解此经, 必须先通达大乘深义, 所谓「空」也;( 大乘般若度 )。 若要研究空义, 请向<百论>, <十二门论>及<中论>寻索。

维摩经讲录

  • 学者读此讲录, 可以通晓大乘权教义理。 仍然, 学者必须先要了解大乘空义。 若要研究此义, 请向<百论>,<十二门论>及<中论> 寻索。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

(: 多心经, 掌中论, 破有论,二十颂论, 中论, 十二门论)

  • 此<金刚般若波罗蜜经>乃是<摩诃般若经>之一小部分。 这小分经的大乘深义, 能代表整个<摩诃般若经>的教理。
    <多心经>是<摩诃般若经>的重心点。 此经心由二百一十六个字组成的内容, 亦能代表整个<摩诃般若经>的教理。
    此三小论着解(<掌中论>, <破有论>, 与<二十颂论>)是解释大乘空义。 称谓小论者, 内容短, 但是能够表达大乘空义!
    <中论>及<十二门论>着解是大论, 于多方面解释大分深义。 若能通达其义理, 卽通达权教大乘了。

金剛般若經略解

(附:般若心經,三小論略解)

百论

  • 此大论亦是于多方面解释大乘空义, 亦能提升佛教学者 对大乘教理的知识。

三乘篇

  • 此篇有三册谓 :<佛经声闻篇>, <佛经辟支佛篇>与<佛经大乘菩萨篇>。 因许多佛教徒未有三乘权教知识,故远参法师力求笔述此<三乘篇>, 令教徒 获得之利益。 所以此篇是学者必须阅读本, 欲要深知维新佛学,首先必要习熟明瞭此三乘短篇可也。

理丝集

  • <理丝集>创刊于南洋星洲, 时在1935年, 由维新学者释宗鑑大师主编, 以维新佛学主义「扶持如来正法, 肃清教内邪言」为宗旨, 言论多重辩经真伪, 别教权实。 此群善知识 , 由远参法师纠集及指导的,之后大家共同研讨整理佛教, 因此纂成<理丝集>。

释疑集

  • 此集是于问答方式, 表达维新佛学的义理。 资料由<理丝集>取之。

佛学大纲

  • 在战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, 远参法师在星洲中华佛教会演讲佛学: 由佛为何事出世, 至到佛施设大小乘权教; 由废除权教至到佛徒信解; 由信仰归依利益至到流通正法。 此整个佛学演说编着成<佛学大纲>。

远参法师之演讲

  • 在1933年, 南洋怡保弥陀岩, 比丘尼如眞笔述远参法师, 在南洋槟城佛学院, 讲演<妙法莲华经>旨要, 故有此册。

远参老法师纪念集

  • 在1966年3月9日, 远 参法师化缘已尽, 安然谢世, 一乘遗音, 永垂不朽。 于后维新学员编述远参法师的出身,弘法, 辩论, 缘尽及入塔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