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蓮華經卷第一

序品第一

     此品為法華經作序,先由佛放光照東方萬八千土,顯現無量境界,凡聖差別,由彌勒問文殊,文殊答已曾於過去無量劫日月燈明佛所見如此事,便說法華經,今釋尊亦當不在例外,此事以問答為重要性,以此序令彼未聞法華前,知法華之尊重,意在為正宗作先導。

     全經分三大分,序分佔一品,序者序其事由,品者文字類別。

     正宗分佔八品

     流通分佔十五品

如是我譯,一時佛住王舍城,耆闍崛山中,與大比丘衆,萬二千人俱,皆是阿羅漢。

佛在世時說經,並無文字筆記,故諸經皆以我聞為首,本經內容雖特別,開首語仍如諸經,譯與聞同,先序佛與阿羅漢在山中事,此乃結集本經負責人之報告也,如現代集團開會記錄一般,王舍城耆闍崛山指地點,一時指時間,萬二千人是出席人數,主席是佛,我是紀錄之人,如是二字乃所紀錄之事,卽全經自始至終也,大比丘是出席人之身份,阿羅漢乃出席人之資格,諸經作我聞如是,或聞如是,我聞一人說或聞千萬人說,由聞者錄之成為文字方有此本,總之輾轉傳聞謂之聞,我字不可指定誰人,除佛世聽經者對人說之外,該第三者(聞者)可以云如是我聞,今直接用譯者,負責翻經,故作如是我譯。

     說者)第一人,聞佛說者第二人,此人對第三者說,此第三者對第四者說,此後輾轉對其他人說,皆可自謂如是我聞,往後則無數人聞,譯則不然,讀者亦不然,今吾人唯憑依經文,若此經須假託他人說者,唯有託羅什法師,由彼譯故,若無什師譯之而載以文字,則縱有傳聞亦不能流傳至今,何有此完整之經,全經内容,其中有可見境,有可聞境,眼見境者唯在釋尊座下所聽過而說者,以一人為單位,聞則全靠其人之信仰及記憶力所說出為傳聞,而此個說如是我聞之人,甚有價值,卽什師所譯尚未有如此資格,從前不用文字時唯有輾轉傳聞,彼凡對人說者皆謂如是我聞,一時者指佛與大比丘等各般聽衆在一處同時開會,故曰一時,佛,譯義為覺者,乃最高之覺者,卽無上正等正覺者,覺是無師智,自然智,後得智現前,修學時是有師,至證果時此智非由師教而得,此智現前名為一切智人,菩薩所有之智是因中花報,此佛之後得智是果報,自然成佛道方得,權教佛與實教佛皆同此名字,名同而因果不同,權佛依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福慧具足,覺知十法界境,依正因果進止,一一皆能了知,有一切智,無所不知,但不可如中國沿習解作「自覺覺他覺滿」自覺是自修不是佛,覺他是教他修亦不是佛義,覺滿者從自覺覺他而來,除自覺與覺他無滿可言,則滿字無地位矣,自覺覺他之說出阿毘曇論,中國人沿此加多一句覺行圓滿,以為彌補,殊不知自暴其漏而已,實教佛則修無量阿僧祇劫一乘實行,自然得菩提現前為最高覺者,一乘實教能起一乘人之因緣,一切菩薩皆不能有此覺,唯實教佛乃能究盡。

     王舍城在摩竭陀國境,頻婆娑羅王所在之處,城外有山名耆闍崛,譯云靈鷲山。

     比丘乃出家男子之通稱,阿羅漢譯云應供,謂應受一切人天之供養,人天縱有福皆是有漏,阿羅漢為無漏人,故堪為人天福田,是應世聖人,由人而成聖果,此是小乘名目,有四階級,復有四向,共為八種聖賢,以阿羅漢為極果,比丘通於凡聖,未證阿羅漢,不能稱僧寶,若依法華經,皆不必以阿羅漢為福田,此時尚未開權,故仍如是說,以下歎阿羅漢之德。

諸漏已盡,無復煩惱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心得自在。

漏卽煩惱,凡夫具足煩惱,一乘菩薩墮落亦具足煩惱,同是凡夫境界,諸漏者煩惱多故,漏者如漏器盛水不穩,逮得己利卽全得個人利益圓滿,彼不復利人,亦不成佛,利字是其目的,三明,六通,八解脫等皆是利之功德,心得自在即得此功德,諸漏已盡是消極利之圓滿,逮得己利是積極圓滿,此為叙聲聞衆,初由聞佛說四諦之利害,便取其利而捨其害,斷集諦之害,得滅諦之利,斷集證滅,則盡諸有結,有者三有,或云二十五有,結卽煩惱,束縛之義,心得自在亦慧得自在,此讚阿羅漢之好處,此下於萬二千人中列二十二名。

其名曰,阿若憍陳如,摩訶迦葉,優樓頻螺迦葉,伽耶迦葉,那提迦葉,舍利弗,大目犍連,摩訶迦旃延,阿,劫賓那,憍梵 波提,離婆多,畢陵迦婆蹉,薄拘羅,摩訶拘絺羅,難陀,孫陀羅難陀,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須菩提,阿難,羅睺羅,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。

此二十二人為聲聞之上首。阿若譯無知,無所不知。有云知無,謂知到小乘境界空無之理,又云憍陳那,是其姓氏,此人是釋尊王宮之眷屬。

     摩訶迦葉,卽大迦葉。迦葉是其姓,譯曰大龜氏,因其先祖學仙時有大龜出現之瑞。又名飲光,因其先祖身有光,其本身亦有光,此人原是大富翁,捨家乞食者。

         優樓頻螺迦葉,譯云木瓜林,伽耶迦葉譯云城,那提迦葉譯云河,三人原是三兄弟,是外道頭目,今仍沿用其名,中國人興改別字,佛教人興宗派,印度無此,多沿用舊名, 更為出名,雖存外道名,而來佛教則融化。

     舍利弗,依母得名,母名舍利,弗譯云子,又云舍利子。   

     大目犍連,是其姓,名拘律陀,又名採菽氏,其母禱細豆樹而生,故名採菽。

     摩訶迦旃延,譯曰文飾,因其多文巧飾故。

     ,譯曰如意,因其多劫享人天福如意,彼盲目後成阿羅漢,已無肉眼而得

天眼。

     劫賓那,譯云房宿,因佛知其將得度,到其家於房宿一夜,佛為其說法,卽得道。

     憍梵波提,此從惡因緣得名,詳云牛相,其狀貌及嚼嘴時似牛,因前生為沙彌時,笑老比丘食物似牛,後雖懺悔,仍受五百世牛報,今雖為人餘報尚有牛呞。

     離婆多,譯云假和合,彼先在大樹林中之亭住,因兩鬼爭屍請他作証,他只好直說,大鬼怒,便扯其四肢及頭臚而食,小鬼深覺對他不住,遂將死屍之手足及頭安上去,彼仍活動自如,但覺奇怪,四走問人,此身是我否,途遇阿羅漢告之曰,此身本是假和合,何處有我,彼聞之下,頓然覺悟,遂從佛出家。

     畢陵伽婆蹉,譯義為餘習,漏雖盡而習未盡,有憍慢習氣,故名餘習。

     薄拘羅,譯云善宿,又云善容,長壽有大福。

     摩訶拘絺羅,譯云大膝,是舍利弗之舅,卽長爪梵志。

     難陀,譯曰歡喜,不止一個,此指放牛難陀。

     孫陀羅難陀,譯曰嚴飾,從妻美艷得名。

    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譯滿慈,從父母得名。

     須菩提,譯云空生,又云善吉,又云善現。

     阿難,譯云慶喜,佛之從弟。

     羅睺羅,是佛之子,譯云覆障。

     如是包含已舉未舉之數萬二千人,衆指天人龍神等,言如是等大阿羅漢為人天大衆所共知共識。

復有學無學二千人。

     此二千人係初二三果之人,學於無學者。

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,與眷屬六千人俱,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,亦與眷屬俱。

摩訶波闍波提譯云大愛道,乃釋尊之姨母,耶輸陀羅譯云持美譽,乃釋尊為太子時之配偶,俱從佛出家,其眷屬亦有阿羅漢及非阿羅漢在其中。

     以上叙聲聞衆,亦有未證果者。

菩薩摩訶薩八萬人。

前已說聲聞衆之果人因人比丘尼等,今說三乘中之大乘中,小乘原有辟支衆,此中畧之,因其人數小故,謂同一時有阿羅漢比丘尼及菩薩等一齊,若聲聞發菩提心者可入菩薩衆,而菩薩未得不退轉退其菩薩心者,亦可轉入聲聞衆,今別其界限,先序聲聞衆,次序菩薩衆,今此序中在未開權時,仍指權教菩薩,至方便品開權時,則一切皆是一乘菩薩,此下歎菩薩德,其名詞約權教而言。

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,皆得陀羅尼,樂說辯才,轉不退轉法輪,供養無量百千諸佛,於諸佛所植衆德本,常為諸佛之所稱歎,以慈修身,善入佛慧,通達大智,到於彼岸,名稱普聞無量世界,能度無數百千衆生。

菩薩是畧詞,具足應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,譯云覺有情,謂此人有大覺心求大覺道故,菩薩之大數有八萬人,零數則多少不計,非以八萬為標準數,菩薩之階級甚多,今此指明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,簡非初發心者,菩提有聲聞菩提,緣覺菩提,佛菩提,今此定指於佛菩提得不退轉,決不會再退轉為凡夫,亦不會轉為小乘,必直進而至佛位,菩薩之工作歷一二阿僧祇劫尚不易至十地位,論其功行當然甚深,是將成佛者。

     皆得陀羅尼,譯曰總持,總能持一切之法,總持亦有種種類別,譬如種花,則總其能種一切花之能力,例推其餘亦然,於一切法一了百了,中國有一個人,似是得有總持,卽公冶長,彼能通各種鳥類之語言音聲,此可算是少分語言陀羅尼,然亦遠不及菩薩之語言陀羅尼,陀羅尼不是神通,是道德智慧所致,乃神通變相之力量,此八萬菩薩人人皆得,而無優劣之別,既得此陀羅尼為自利利他故,復於無量世界現無量身,作無量事,立無量言,而此陀羅尼於無量劫前早已得,何以知之,因文殊菩薩亦在此八萬數内,文殊在無量劫前日月燈明佛時,為妙光法師是一乘菩薩,今此八萬菩薩中縱有未及文殊,亦差不遠,其得陀羅尼亦有漸次,非一時得一切,如阿難未授記前亦有聞持陀羅尼,聞一切語言不忘失,復又得旋陀羅尼,是現前得,乃回復過去的陀羅尼。

     樂說辯才者是四種無礙辯之一,四無礙辯謂法無礙,義無礙,詞無礙,說無礙,辯者,自辯或與人辯,由淺至深或由深至淺,辯論自在,辯才從智慧生,此辯才中有佛教道理,世間道理,外道道理,一切理皆能辯之,而言詞無盡,義理無盡,樂說無盡。樂説者,自樂説,人亦樂其説。

     轉不退轉法輪,此約利他,因有一等菩薩,未得不退轉,畏懼菩薩道長遠難行,思欲退卻,菩薩知之,設法安慰之令其易行,此對將退未退之菩薩說,增加其精進力,令其不退。

     供養無量諸佛則福德大,聞法多,智慧亦多,供養不限用物質,用物質是人天境界,菩薩以親近佛,護持佛法,弘揚佛法,卽為供養,佛滅後弘教卽是大供養,法是佛所最歡喜故,佛是具足一切受用,不必人供其物質,但能護法方是真正供養。

    於諸佛所植衆德本、謂既親近佛,必種諸功德,成功德林,如樹之生長,有樹身名為本,作功德亦如是,因中作功,成果上德,多作自然成林,故名功德林。

    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,此言其成績,不但佛稱歎,其他菩薩及衆生識者亦稱歎之,此言其好名譽,以上說菩薩的利益。

     以慈修身,此對衆生方面說,此之修身,不同吾人之攝持,威義,修身者卽是現化種種身,如觀音菩薩,皆得普現色身三昧,為慈悲故現身,菩薩或有一時現無量身,又或於無量劫而現一身,其現身之壽命長短,則隨衆生之機而定,此為利益衆生,非為

自修。

     善入佛慧,是佛之種種差別智慧,菩薩身雖與佛有別,而功德智慧與佛無別,又菩薩亦能現佛身,佛之一一智慧皆能善入,非勉強入,此八萬菩薩有曾成過佛者亦未可知,諸菩薩今雖在此娑婆世界法華會中,亦同時在無邊世界出世,修道,成道,轉法輪,入湼槃,種種皆有之,乃至地獄中亦多有菩薩現,此是依權教讚菩薩智慧圓滿。

     通達大智,是佛智,無師智,自然智,大菩薩雖未成佛,亦能通達。

     到於彼岸,此不同波羅蜜之彼岸,波羅蜜是理彼岸,說福德修行之事,今此彼岸已到佛智,已到菩提彼岸目的地故。

    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,此言名譽周徧,雖不見其人,亦聞其名,因有傳聞故。

     能度無數百千衆生,菩薩為能度,衆生為所度,無論度到某種階級皆利益解脫,解脫有粗有細,時間亦有長有短,在菩薩之目的則欲度到成佛,而衆生不自知。

     度卽教,能度卽能教,能教無量衆生,不限止教人,亦教聲聞緣覺菩薩等,又度者不同世間一般人言超度,世間之超度者斷定先人為入地獄,亟為侮辱罪過,超度者是超出苦難度脫三界,到於佛位,未到佛位則須行菩薩道,以教而度,卽是以實力而度,觀其機,就機而教之,令得利益,方是真超度。

     上來畧歎菩薩德是權教名目,約人皆是實教菩薩,為示現故作權教菩薩,菩提,湼槃,修行,三大標準,權實有別,切勿將實因果與權因果混亂說,權實名目同而因果懸殊,權人所能之事,實人能作,但實人所能之事,權人不能兼作,能被實菩薩度者,卽使是最苦惱之人皆是菩薩,信佛者,舉手低頭者,聞法者,乃至凡屬聞佛教範圍之語者,皆是一乘菩薩,非一乘菩薩不受度故,吾人今聽經是果,因前有善根故,又是因,將來收果甚大故,譬如穀子,為果亦為因,將果復作因,如是漸漸增長,可至無量無數果,明了權實二教,此人可算佛教能事已完。

     若不明法華經,則不知整個佛教,但只明此法華,尚未完佛教工作,更有一乘詳細因果之法華,佛說無量百千劫,菩薩亦說無量百千劫,昔大通智勝佛說八千劫,其十六沙彌又說八萬四千劫,尚說不盡,仍繼續聞四萬億佛作長久說,將來不知要說至何時方完。

     今此八萬菩薩既親近無量諸佛,一一當然是實教菩薩,以慈修身乃為實施權故,以上依權教畧歎德竟。

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,觀世音菩薩,得大勢菩薩,常精進菩薩,不休息菩薩,寶掌菩薩,藥王菩薩,勇施菩薩,寶月菩薩,月光  菩薩,滿月菩薩,大力菩薩,無量力菩薩,越三界菩薩,跋陀婆  羅菩薩,彌勒菩薩,寶積菩薩,導師菩薩,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 萬人俱。

此中但舉列十八人之名,一一名皆以衆多因緣而安立,不同上阿羅漢之名為現在世安立,菩薩之名,不知幾許恒河沙劫得來,一向用此名而不改,因菩薩不以生死為生死,無有第二世,所以一個名字可以用到底,但同時又有無量名,在一佛前,一位菩薩同時分身無數,故同一人卽有無數名字,又於天人及各類衆生中現種種身,名字復有無量。

     以上列出二聖衆,聲聞及菩薩,此非世間人,雖住世間托鉢,乃為佛事福田故,以下列凡夫八部衆。

爾時釋提桓因,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。

     爾時者謂各菩薩集會之時,釋提桓因,具云釋迦提桓因陀羅,譯曰能天主,是欲界第二天之主,天子之子不作兒字說,凡一切諸天男女天民,皆總稱天子。

復有明月天子,普香天子,寶光天子。

     子字是語助詞,此指帝釋天之眷屬,復有其餘三十二天,今但列比三名。

四大天王,與其眷屬萬天子俱。

     此是帝釋下一層天,指此小世界之四大天王,東持國,南增長,西廣目,北多聞,若具說娑婆三千界,則有三千四天王,三千釋提桓因等。

自在天子,大自在天子,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。

     自在,是欲界第五化樂天,大自在,是第六他化自在天,卽魔王天,欲界六天,此中隱畧兜率夜摩二天。

娑婆世界主梵天王,尸棄大梵,光明大梵等,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。

     娑婆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,全世界以梵天為主,有三千梵王,今但舉二名曰,尸棄大梵,光明大梵等,梵者清淨義,色界四襌分十八梵天,尸棄譯螺髻,三十二相之一,此是本小世界初襌之梵王,通其他大千初襌之梵王。

有八龍王,難陀龍王,跋難陀龍王,娑伽羅龍王,和修吉龍王,德义迦龍王,阿那婆達多龍王,摩那斯龍王,優鉢羅龍王等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
     難陀譯歡喜,跋難陀譯善歡喜,娑伽羅譯鹹海,和修吉譯多頭,德义迦譯現毒,又譯多善,阿那婆達多譯無熱惱,池名,以池為其宮殿,摩那斯譯大身,大力,優鉢羅譯青蓮華,池名,龍王來見佛不以龍相,必變其相,能變是其業力,亦是神通力。

有四緊那羅王,法緊那羅王,妙法緊那羅王,大法緊那羅王,持法緊那羅王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
     緊那羅譯疑神,其狀似人非人,不可分別是人是神,又是樂神,乃帝釋作樂者。

有四乾闥婆王,樂乾闥婆王,樂音乾闥婆王,美乾闥婆王,美音乾闥婆王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
乾闥婆譯香陰,聞香以資其陰,用鼻以食,又名尋香神。

有四阿修羅王,婆稚阿修羅王,佉羅騫阿修羅王,毗摩質多阿修 羅王,羅睺阿修羅王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
     阿修羅譯非天,似天而非天,其福報神通鄰近於天,婆稚譯被縛,有縛,佉羅騫䭾譯廣肩,毗摩質多譯海水波,羅睺譯障蔽,能障蔽日月,世間日蝕月蝕乃羅睺星之障,非修羅手障。

有四迦樓羅王,大威德迦樓羅王,大身迦樓羅王,大滿迦樓羅王,如意迦樓羅王,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
     迦樓羅譯金翅鳥,此中八部畧夜义鬼及摩睺羅伽神之兩部,此等鬼神衆,常人聽來必以為神話,不信有此物,應知佛為一切智人,何鬼何神不來親近,吾人不信者少見多怪耳。

韋提希子阿闍世王,與若干百千眷屬俱。

     此序人衆,韋提希譯思惟,是頻婆娑羅王之後,其子名阿闍世,譯未生怨,謂未生以前早已知是怨之意,生後竟弒父害母,自立為王,後懺悔皈依佛。

各禮佛足,退座一面

     佛說法華,不能直接便說,先要用此種事為序,如是等許多人,來到則各禮佛足,隨到隨禮,禮足是印度最敬之禮法,若常近佛之阿羅漢及菩薩則不限定至此時才禮,若他處來者,到時卽禮,禮畢或坐或立,若是天人,則有宮殿隨身,今以各坐一面以代表各種動靜。

爾時世尊,四衆圍繞,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。

     爾時者各人齊集之時,何以有許多人聚集,必有引起之由,此中畧而未序,若平時說法,未有如此多數之人,今此會中衆多至不可以數計,四衆畧去優婆塞優婆夷之男女二衆,圍繞者總言包圍四週滿座之狀,四衆等各有動作,今但舉四點,謂供養,恭敬,尊重,讚歎,種種作為隨各所樂,實不止此四點,已坐未坐皆可為之,尊重者謂心慇重之相,讚歎有種種讚法,或用詩,歌,賦,詞,讚其德行,身相,莊嚴,因果等,總以道理詞句讚之,供養不限用物質,四種皆可總名之為供養種種作為,皆各自由行之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吾人為佛徒者,都以為要守數百條戒,犯之則得無量罪,其觀念太謬矣,今觀此供養恭敬尊重讚歎,絶無條件,持犯之戒條,當然亦絕對無此,只有各人之道德行為而已,試思佛是何人,佛弟子又是何人,何須用條件束縛哉。

為諸菩薩說大乘經,名無量義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

     大衆旣已聚集,佛卽為諸菩薩說權教大乘,其經義有無量,大乘對小乘而言,龍樹造十二門論解釋般若大乘,謂摩訶衍義無量無邊,今言無量義者卽般若,中國未有此無量義經之名,無量者言其廣博之謂,此經是教大乘人,非小乘所能接受,大小乘人可以同解同信,但不能同行,此無量義是教菩薩之法,法者可效法之意,為佛一向所護念而未說,今將在說法華時方說之,佛說法無失時。

     中國佛教雖有一部無量義經,然不是此中所指之無量義,此經應名大乘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經。

佛說此經已,結跏趺坐,入於無量義處三昧,身心不動。

     此叙述佛說完之後,卽入定,說經時間長短則未叙,說已與說時當然亦結跏趺坐,此是叙其動靜如是,三昧譯曰正定,不偏不倚不邪,正得其定,定有多種,謂入定,住定,出定,因中定,果上定,凡夫定,聖人定,大乘人定,小乘人定,外道定,其定各各不同,境界亦不同,今唯說佛之定,入無量義處,入此定境,心無分別,諸境不現,寂如虛空,動者起諸分別,佛無言無思無動,便是入定,不同凡夫境多心亂,佛說法時,仍住定中。

是時天雨曼陀羅華,摩訶曼陀羅華,曼殊沙華,摩訶曼殊沙華,  而散佛上及諸大衆。

     此華非天人所雨,乃是由天空中墜落,大小有四種,曼陀羅譯曰適意,曼殊沙譯曰柔軟,形是天花,實非天花,是佛神力所雨,有色有香,從空而墜,如下雪花,比下雪還要濃厚,散佛及菩薩聲聞天人鬼神大衆之上,人皆適意歡喜,此表示將欲說法華,此法大家有分,不但是教一部分菩薩,一切的一切都是菩薩,平等性故,此四種花普遍而散。

普佛世界,六種震動。

     六種震動有人解作動,起,湧,震,吼,擊。此是可怖相,下文說大衆歡喜,不應有怖,今依般若經解六種震動為東湧西沒,西湧東沒,南湧北沒,北湧南沒,中湧邊沒,邊湧中沒、如人乘車船運動,只覺其喜,不覺其怖也,普佛世界動者,蓋法華性普遍故。

爾時會中比丘,比丘尼,優婆塞,優婆夷,天,龍,夜叉,乾闥婆,阿修羅,迦樓羅,緊那羅,摩睺羅伽,人,非人,及諸小王,轉輪聖王,是諸大衆,得未曾有,歡喜合掌,一心觀佛。

優婆塞,優婆夷,此二衆是在家小乘佛徒,又是於佛教中有志願,或發聲聞心,或緣覺心,而未多做大工作,亦未證果之一類人,譯義為淨信男,淨信女,轉輪聖王對小王而言,諸國王為小王,轉輪王為大王,王中之王,彼有輪寶,其輪能自轉,不用人駕駛,如飛機之騰空而行,隨輪王意,行止自由,復有象寶,馬寶,神珠寶,典藏臣寶,主兵寶,玉女寶,為七寶,聖者正也,以十善正道而治世,此指他方來之轉輪王,當時此方尚未有,大衆見現相奇特,皆欲知其所以,是故歡喜合掌,一心觀佛,渴望其究竟故,此時大衆只知有佛,不知其他事,此乃以妙事為序,還有許多奇事可觀在後。

爾時佛方眉間白毫相光,照東方萬八千世界,靡不周徧,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阿迦尼吒天。

     前經雨花動地,今放光,白毫相光,是三十二相之一,毫卽毛,此毫並不細,孩童年代長約一丈,至成佛時增長五尺,白色而軟,伸縮自由,捲之則成指頭般大,又隨佛意伸縮長短大小不定,常光週一丈,放光則遠近不定,今佛放此毫光照東方一萬八千個世界,每一世界有三千日月,三千須彌山,此毫光惟約直照東方而論,其餘橫射所及之處未計入内,每一世界,無不照徧,下至無間地獄,上至四襌天,阿鼻,譯無間,又譯無救,謂受苦無間,壽命無間等,照比推論,則無一世界莫不有地獄,在地之最低處,阿迦尼吒,譯色究竟,是第四襌天,又名摩醯首羅天,佛光所照本無限,今作有限而說,後文有佛放一光照無量國,是兼其橫說,東方世界實不止一萬八千之遠。

於此世界,盡見彼土,六趣衆生。

     於此,實指靈鷲山的人,盡見光中所照之世界,彼土,是依報,六趣衆生,是正報,六趣卽六道,趣者向也,謂有道可趣,隨業所趣,又趣者願也,願生天為果,向生天造業因,取因以趣果,旣作業,則隨業牽走,此見非自目力,由承佛光故得見,能見衆生在六道得果及其作業,故曰盡見。

又見彼土現在諸佛,及聞諸佛所說經法。

     諸國土中,或有佛,或無佛,或有佛正在成道,或有始出世,或有將入湼槃,或正入湼槃,旣見現在諸佛,亦聞諸佛所說經法,但不聞法華經,因法華經是秘密的,不能於光中遠聞,所聞皆不出三乘法及聞佛功德等,此非天耳,亦非天眼,皆承佛光得見得聞,如收音機然,並無奇怪,唯法華經不得聞者,方便品云,『是法不可示,言辭相寂滅,諸餘衆生類,無有能得解』,可知一乘法華不可得聞。

並見彼四衆,諸修行得道者。

     得道是證果之名,出家衆專一修行,心無罣礙,得道較易,得道者,謂達其目的,證各果位,小乘有四果四向,階位不等,又得道者,不復受世間環境之壓迫,得解脫故,因修道而得解脫其束縛之因,及束縛之果,非謂死去,是世間由凡夫而轉為聖人也。

復見諸菩薩摩訶薩,種種因緣,種種信解,種種相貌,行菩薩道。

     此指權教菩薩行菩薩道,有種種緣起原因,有種種信解,或聞佛說菩薩說而發心,或自觀境物而發心,發心的大小深淺不同,種種相貌者,言其情狀動靜作為,或布施,或持戒,乃至襌定慈悲喜捨等不一,作菩薩所應作之事業。

復見諸佛般湼槃者,復見諸佛般湼槃後,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。

     般湼槃者,不是死,不是消滅,是入滅,是息滅,本來寂滅故,作佛亦是示現,因緣盡則示入滅,入滅多在中夜,或見正入滅,或見已入滅正焚化,焚化後將佛之舍利起塔供養,舍利譯云靈骨,舍利之形狀不一,或粒或塊或條,起塔供養亦是佛事之一,用以給人禮拜供養作福故,塔,梵語窣堵坡,譯云高顯處,令善男女在遙遠見之,卽生恭敬,繫念禮拜,作有力的紀念物。

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,今者世尊現神變相,以何因緣而有此瑞。

     此下一大段文,是彌勒因見瑞相在先,料知必有希有事在後,今者急欲先知其所為,故問文殊,文殊答謂不久當說法華,我於往昔曾見故,以為此作序,是教人預備聽法華,令知法華之尊重秘密,下面再叙權教菩薩行道之事不少,然文殊雖是實教菩薩,此時仍然隱實施權,而答之云,『佛將說法華而已』。

     彌勒心中作是念言,今見釋迦世尊現神變相,究竟以何事由,而有此放光雨花動地之瑞相,彌勒非不知,乃示作不知,明知是佛神力所變,佛不入定,皆可現神變相,神力為能變,花光為所變,又光為能現,無量世界之境為所現,此瑞乃為法華經作先兆因緣,為說法華經因緣故而現此瑞相。

今佛世尊入於三昧,是為不可思議現希有事,當以問誰,誰能答者。

     三昧,卽前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,此乃果上之正定,不同菩薩入因中定,是為不可思議,此為字是新增,舊本無此為字,則成直指入三昧為希有事故,於文義說不通,今解希有事,指雨花,放光,動地,為不可思議事而現,卽為説法華而現,故增此為字方順文理,當以問誰,此正在考慮,不知誰人能答。

復作此念,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,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,

必應見此希有之相,我今當問。

     此時彌勒已猜知文殊師利為法王之子,見佛既多,經驗自富,必定已曾見過此事,我今問之,必能解决矣,其實此瑞彌勒也曾見過,往昔作文殊懶惰弟子時已見,或忘記耳,縱不忘記,亦不能直接自說。

爾時四衆及諸天龍鬼神等,咸作此念,是佛光明神通之相,今當問誰。

     此段舉大衆皆與彌勒一樣同時作念,當時大衆皆注視着彌勒文殊二位,彌勒有他心通,見此情形卽發問。

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,又觀四衆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,而問 文殊師利言,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,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,神通之相,放大光明,照於東方萬八千土,悉見彼佛,國界莊嚴 。

     本文自明,彼佛國界,亦有不莊嚴者。

文殊師利,導師何故,眉間白毫,大光普照。

     此四句問光明事,首句是稱呼,次句是問詞,後二句述事,導師有多種差別,今指佛為最上導師,導者指導,引導,指在後,引在前,佛指引衆生直至成佛,導亦卽教導,提攜,吾人在途中未成佛,一路受佛指引至成佛為止,故以佛為最高導師,大光普照,此光尚未可為普,只照到東方萬八千土,未徧各方,亦未盡東方之土,上面現瑞次序不以光為先,而彌勒特注意光之普照,故先述放光,後述雨花動地等。

雨曼陀羅,曼殊沙華,栴檀香風,悅可衆心,

以是因緣,地皆嚴淨,而此世界,六種震動。

     栴檀譯性無垢,是人間最高等之香,病者聞之則病除,今述風有栴檀香之味,悅可衆心者,以安樂適意為悅,以上種種事皆悅可衆心,如風,花,光,佛音,天樂等為能悅,衆心為所悅,以境能令衆生之心轉移故,心既悅可,則以是雨花香風等因緣,頓令靈鷲山之地,成為小淨土,不見雜穢物,此番述詞本不必詳盡,但亦要形容其境而鋪張之者,為流通於後令人知之。

時四部衆,咸皆歡喜,身意快然,得未曾有。

     四部衆謂四衆與八部,以下再述光中之境。

眉間光明,照於東方,萬八千土,皆如金色,  

從阿鼻獄,上至有頂,諸世界中,六道衆生, 

生死所趣,善惡業緣,受報好醜,於此悉見。

     有頂為有色界之頂,卽阿迦尼吒天,彼東方諸世界中,若有六道衆生,則非純淨土,雖皆如金色,是半淨土耳,六道衆生皆隨業受報,各有所趣,而生死之時間長短不定,於生死中來來往往,生死所趣,皆不出善惡業緣,由業緣感好醜果報,此業緣與果報時時變遷,粗言之,分三善道及三惡道,細言之,則一一道中各有種種好醜差別,時時不同,變遷甚多,如是種種皆承佛光而能見之,放光之時間雖甚短,而所見之境則甚長,過去,現在,未來,種種因緣果報,靡不見之,所見衆生中,亦有菩薩或阿羅漢墮落者,此六道輪迴,雖歷歷可見,亦是虛假不實,隨時轉變,善惡業可改變,則好醜報亦隨時可轉,譬如受好報者有所恃,則成惡業,若受惡報者厭醜,則轉為善業。

     善者覺,則從明入明,善者迷,則從明入冥。

     惡者覺,則從冥入明,惡者迷,則從冥入冥。

     六道輪迴皆因迷,若覺則有轉機處,一,覺六道虛假,二,覺佛道真實。

又覩諸佛,聖主師子,演說經典,微妙第一,其聲清淨,         

出柔輭音,教諸菩薩,無數億萬,梵音深妙,令人樂聞。

     菩薩及阿羅漢是聖人,主是佛,佛為聖之主,口生一切聖人,一切人皆崇拜佛,猶百獸之畏於獅子,並非以佛例獸,但取無畏義,佛並無持經典而說,但說出語言,卽成經典,所說之經典,三乘教亦稱微妙第一,因佛理是世間所無故,佛有種種梵音,天人尚不能說,此音妙而深,聽者不厭,音聲悅耳,語有法味,令人樂聞,既能聞佛語,此外一一衆生語言皆可聞可聽,此是親近佛之好處。

各於世界,講說正法,種種因緣,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以無量喻,照明佛法,開悟衆生。

     正法者乃三乘,因緣為十二部經之一,因緣者一切故事是,過去之事,每一個與別一人發生的關係如何,唯佛知之,可以說明,喻卽譬喻,亦十二部經之一,十二部經九部為事義,三部為文法,卽長行,偈頌,孤起頌,譬喻或實事作譬,或杜撰一事作譬,因佛理深故,用喻以明之,以開悟於衆生開其見解,令衆生明白為開,領受不捨為悟。

若人遭苦,厭老病死,為說湼槃,盡諸苦際

     遭苦,是六趣之苦,(苦諦)人間福最大莫如轉輪王,而輪王福盡時仍有老死苦,天人死時亦甚苦,此苦甚可厭,佛對比厭苦之機,為說湼槃,謂若欲斷老病死苦,首先要斷六道受生之機,卽證湼槃(滅諦),然又須知生老病死苦之來源(集諦),欲斷集必須修三十七道品等(道諦),因修道,斷集,證滅,自然無苦,說湟槃者乃讚示湼槃法,既證湼槃,則盡諸苦際,此按小乘機說小乘法,此言東方有佛正在說此法。  

若人有福,曾供養佛,志求勝法,為說緣覺。

     此人亦如上厭苦,有福者,其福超過前厭老病死者之福,此人有證緣覺之機,說名有福,乃是超脫之福,不同人天束縛之福,因此人以前結緣深,作福大,唯未實行,至今機熟方起實行,而志求勝法,謂緣覺法勝於聲聞故,緣覺道是三乘之一,其道理步位,修証階級甚多,故要佛為其詳說方知,在三乘中,此乃中乘,若大小二乘仍屬小乘。

     緣者十二因緣,覺者覺悟,從十二因緣而覺悟故,悟有二義,一者覺悟凡夫從十二因緣而有,二者覺悟此十二因緣既能生,當然可以能滅,既為束縛,亦可解脫,佛知衆生有此機,故教其觀十二因緣,若斷無名緣,則餘十一緣齊斷,背流轉門而向寂滅門,證湼槃。

     覺有因果之别,因中覺,謂聞法明果理,果上覺,謂斷無明證湼槃,梵名辟支佛,譯緣覺,緣覺雖仍是人,若既證湼槃,則生滅自在,欲滅則滅,未欲滅,可任意住世。

若有佛子,修種種行,求無上慧,為說淨道。

     此下說種種相貌行菩薩道,此中仍未能詳述,只畧舉數十種以代餘行,此一偈總述,佛子是通稱,三乘皆稱佛子,今此指大乘佛子,修種種行者謂大乘六度門中,每一門復有無量差別,無上慧,是佛之果慧,卽一切智,修行是因,無上慧是果,為說淨道者以大乘般若為淨道,小乘不算淨道,如信解品中喻,如窮子為長者服役,執持糞器,塵土坌身,菩薩淨道雖自亦可修,但亦要佛為其說,方得圓滿。

文殊師利,我住於此,見聞若斯,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及千億事,如是衆多,今當畧說。

     彌勒住此不但見聞若斯,凡一切國土之種種事,種種聲皆能見能聞,及千萬億種菩薩之行業皆見,如是衆多,不能盡舉,今當畧述之以成經前序,今後人有文可證故。

我見彼土,恒沙菩薩,種種因緣,而求佛道。

     彌勒眼見彼東方諸佛國土,有菩薩如恒沙不計其數,種種因緣卽種種相貌,前面聞佛為菩薩說種種因緣,今此則直接見諸菩薩實行而求佛道,此佛道仍指權教,佛道即菩提,此偈總述,以下別述。

或有行施,金銀珊瑚,真珠摩尼,硨磲碼碯, 

金剛諸珍,奴婢車乘,寶飾輦輿,歡喜布施, 

迴向佛道,願得是乘,三界第一,諸佛所歎, 

或有菩薩,駟馬寶車,欄楯華蓋,軒飾布施, 

復見菩薩,身肉手足,及妻子施,求無上道, 

又見菩薩,頭目身體,欣樂施與,求佛智慧。

     此段先叙布施,此約無量界中一類一類而說,非約個人說,菩薩之施,具般若,卽三輪體空,方是菩薩之施,不然,便成人天之福,摩尼,譯如意珠,是七寶之一,如人之意能生寶物,有福者方得,如輪王卽有此珠,蓋福愈厚,所得寶物愈好,若在淨土人人皆有,不必受此施,菩薩不限在何類,人天鬼畜中皆有此,而在人類為多,金剛,不同世人所言之金剛石,此乃天然寶物,不易得,以奴婢布施者,必須得其同意,寶飾輦輿,謂以寶物莊飾轎車而施,菩薩施非勉強為歡喜,若來求卽與之,若不來求知彼需用卽便施與,若求而不與則為慳,若雖施而勉強則得福甚小,今菩薩以布施迴向佛道,卽是為成佛故而布施,以無相故,將來得福則大,願得是乘卽佛道果乘,非因乘,如十二門輪云,諸佛大人皆乘此乘,佛為三界中第一人,諸佛稱歎之,令諸菩薩歡喜向道故。

     駟馬者,謂寶車用四馬而駕,四面有欄杆,頂上有華蓋,車前為軒,莊飾美麗,以此車而布施與人。

     或割身上肉,或以全身捨身,或斷一手二手一足二足,為内施,或以妻子與人,為内外施。

     菩薩以布施為事業,早已預備布施,凡有人來求,必定欣樂施與,最怕無人受其施,以此内外施而求佛果菩提,佛果智慧非般若,般若是菩薩行因。

文殊師利,我見諸王,往詣佛所,問無上道, 

便捨樂土,宮殿臣妾,剃除鬚髮,而被法服。

     諸世界中有不少國王,往詣親近於佛而問佛道,謂成佛之道如何,佛道者必需行六度圓滿,坐道場時而無功用,自然成佛道,得無上正等正覺,有無師智,自然智,具足十力,四無畏,十八不共法等,國王聞佛道之好處,乃捨其國土,及一切所有之宮殿臣妾等,實行消極出家,行菩薩道,而著起出家合法之袈裟,此服非出家不能著,此類六度俱齊,以出家故一切能捨,往後一切不貪,是布施度,既出家學道,一切清淨,無戒不持,是持戒度,既決心出家為道,無復爭論,一切外境辱罵,皆可安忍,不生瞋惱,是忍辱度,行道必加精進,亦無避懶偷安,是精進度,出家修習襌定,是襌定度,既近佛,常聞無上道法,必得般若波羅蜜,故此一類是六度俱備,昔智者大師判此為持戒乃不當,難道出家只為持戒,不出家則無戒乎。

或見菩薩,而作比丘,獨處閒靜,樂誦經典。

     此是先為在家菩薩,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後乃出家,形同比丘行乞食,此菩薩因緣時至,需要出家,此是大乘比丘,菩薩為比丘者,不限時間,或長或短,其作比丘時,或厭喧擾,志在不涉世事,故出家以便於獨處閒靜,讀誦經典,此誦經者,必在佛滅後,以無人說故須誦,誦經是安樂法,能令六度增長。

又見菩薩,勇猛精進,入於深山,思惟佛道。

     勇猛精進,絕無絲毫懈慢之念,入於深山無人之境,以思惟般若之理,以智慧而行菩薩道,或尋經文而思惟之。

又見離欲,常處空閒,深修襌定,得五神通。

     菩薩離五欲,處空閒謂不染著,修襌定兼入,住,出,均須修習,定力既強,自然得五神通,卽天眼,天耳,他心,宿命,神足,此是人間菩薩,五通有大小,視乎其襌定之深淺有別,有漏襌,無漏禪,皆有通,有漏者有愛見,無漏者已斷愛見,菩薩雖斷愛見,仍作種種事業,觀他方世界如此,應知此方世界,佛教當然一樣,欲求神通者必須修襌定,若不修襌,而直接學神通者,必不達目的,縱以為得之,亦蠱惑而已,世人多貪巧便宜,妄求神通,而學念咒或邪定等,縱有應驗,非真神通,菩薩有襌,並不以神通為貴,六道中天人鬼畜皆有通,而通有優劣種種差別,若以低等動物觀高等動物,亦以為有通,若得六度者,不期然而自有神通,菩薩不過利用神通以作佛事。

又見菩薩,安襌合掌,以千萬偈,讚諸法王。

     安襌卽住襌,安住於襌定中以千萬偈讚佛,此卽不離襌定而現諸威儀,如維摩經弟子品云,『不必是坐為宴坐也,夫宴坐者,不於三界現身意,是為宴坐,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,是為宴坐』,滅盡定是死襌枯寂,今菩薩安襌乃活襌,佛之無量義處三昧,乃佛之活襌,襌相甚多,差別不一,若不住襌定,或不能以千萬偈讚諸佛,佛並非要受人讚,惟讚佛者知佛功德故讚,以自增福。

復見菩薩,智深志固,能問諸佛,聞悉受持。

     智慧甚深,志願堅固,兩皆有力,智深則曉了一切,志固則菩提不退,於修行不懶,於衆生不放棄,又不怠不厭於莊嚴淨土,因智深故能志固,因志固故能使智深,二者相因為力用,聞悉受持卽是智深志固,方能做到,此智在六度中屬般若度為因中智,成佛為果上智。

又見佛子,定慧具足,以無量喻,為衆講法, 

欣樂說法,化諸菩薩,破魔兵衆,而擊法皷。

     定慧具足,卽是六度具足,而教化人則收效甚高,以無量喻卽是以種種因緣,譬喻,方廣自說等十一部經,除授記,以此為衆講法,所化之衆卽菩薩,或有佛在世,或無佛在世,皆有此類人,若有佛在世則助佛教化,此中指無佛在世,菩薩轉法輪,此菩薩將成佛,卽有魔來擾之,有魔將魔兵甚多,故云魔兵衆,菩薩悉能破之,擊皷者為宣佈集衆,卽指轉法輪,此降魔事在淨土則無此。

又見菩薩,寂然宴默,天龍恭敬,不以為喜。

     此是修般若波羅蜜,諸法皆空,以其能了達世間一切所有,皆是虚妄,戲論,執著,故無言可説,此人只知有理,而絶不涉及事,此乃對治衆生而為之,因菩薩見人天等八部衆太好多事,故老實不聲不响,欲以默然而教衆生,令知修般若心無拘礙,口無一語,不涉一切事,縱有龍天來恭敬供養,亦不以為喜,若喜之則生愛見,不算寂然宴默矣。

又見菩薩,處林放光,濟地獄苦,令入佛道。

     此叙菩薩之悲觀,菩薩住於樹林中,忽起悲心,以天眼見地獄之境,天耳聞地獄之聲,不悲而悲,故思惟利益之,利益之方法甚多,今以放光而濟度,菩薩全身皆可放光,以神通力不止放光濟一地獄,無量世界地獄皆能濟之,志在令其入佛道,菩薩於後無量劫,復以種種方法培植之,令入佛道,又菩薩放光濟之者,亦須衆生有前緣,(善根)若無緣者不受濟度,彼地獄衆生見光,則知是佛力救護,遂發起念三寶之心,惡業卽時停止,菩薩照顧之使出地獄,或光中有聲令聞亦有之,衆生之蒙菩薩濟度者,皆有因緣,菩薩放光但為助緣,因衆生作業時迷不聽教,到受果時苦方易受教,若作因時受菩薩教,則不必到受苦時方得救濟。

     此中說明是有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,應思今人如何能濟地獄苦衆生,今人無光,又無慈悲,唯有貪利,自不能濟豈能濟他,可知今人之超度事,甚靠不住,吾人若欲濟度父母親屬者,除非自己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得大神通,以此而救濟方為有實效,菩薩時刻志在度衆生,不須要代亡者喃唱燒疏紙等,唐玄奘法師遊印度十七年,一日到恒河流域,見諸外道浴於河中,據云浴此河者得福,或投此河而死者得生天,又將死屍投於河中亦得生天,又欲濟其先亡者則游泳其中而潑其水,意以此水浴其先人,能令先人亡魂生天云,又前二千年間龍樹弟子提婆,是執師子國人,卽今錫蘭島,彼到印度時已有此情形,提婆遂跳下河中,逆流而游,大潑其水,諸外道則順流而潑,外道見提婆如此,遂瞋罵其搗亂,提婆云,我父在執師子國受旱苦,故潑水救之,外道斥曰,蠢人,此地相去師子國甚遠,何能撥水至彼,提婆曰,然則汝等潑水欲致九泉之下,又豈能到乎,時外道因之覺悟,皆服其說,以此證明其迷信之濟度為不可靠,度亡之迷信各地皆有,尤以中國為甚,佛教徒皆以度亡為業,今後若不破除此事,則佛教永無復與之日矣,若能真信仰佛教,卽為已破地獄,連天宮亦被破矣。

又見佛子,未嘗睡眠,經行林中,勤求佛道。

此是精進菩薩,不坐不眠,志在征服五蓋(註一)之一,因睡眠昏沉為害,故需征服之,初發誓不卧,不閉眼,初時或感困難,卒鍛錬至可能為止,此精進亦包含五度,精進有粗細隱顯之別,小乘亦有此工作,惟志向不同。

     (註一)五蓋,乃修襌定之障礙,故曰蓋,貪欲,瞋恚,睡眠,掉舉,疑悔,共為五蓋。

又見具戒,威儀無缺,淨如珠寶,以求佛道。

    菩薩具足持戒者,非謂受具足戒為具足,乃以清淨為具足,威儀是語言動靜各方式,威儀由戒產生,因有戒故有威儀,並無裝模作樣,乃是自然動作,戒,卽十戒,身戒殺盜淫,口戒兩舌惡口妄言綺語,意戒貪瞋痴,戒其惡,同時要行其善,方得具足圓滿,持戒如寶珠之淨,卽是依般若而持戒,蓋寶珠之體,不受污穢,如持戒者了知三輪體空,譬如殺生,持戒者已了知無能殺,無所殺,無殺法可得,由此持戒殺生,故曰清淨具足戒,此文應云,又見具戒,淨如寶珠,威儀無缺,以求佛道,如此方順文義,經文雖倒裝,然於經義無傷,故仍存之。

又見佛子,住忍辱力,增上慢人,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惡罵捶打,皆悉能忍,以求佛道。

     菩薩住忍辱力,大小境界皆可忍,增上慢有二類人,一者聲聞人居多,緣覺較少,此類小乘人缺乏智慧,自不知是慢,乃將近於聖而自以為聖,此非妄語,是錯誤,屬於無心則無罪,然雖現下無罪,將來亦會墮落,以其罪根深重,故為增上慢人,二者凡夫自謂是聖人,是大妄語,屬有心則有罪,應墮惡道,此類增上慢人,最憎惡菩薩,故見菩薩卽要惡罵之捶打之,而菩薩皆悉能忍,因菩薩已離人我相故,一切皆能忍,忍者無瞋恚,無怨恨,菩薩不必報復,惟以慈心攝受之,因打罵菩薩,而引起菩薩之慈悲心,下文常被輕慢菩薩品常作此忍,增上慢人之所以打罵菩薩者,為大小乘法之衝突故,若非增上慢人,無敢為者。

又見菩薩,離諸戲笑,及痴眷屬,親近智者, 

一心除亂,攝念山林,億千萬歲,以求佛道。

     此述菩薩習襌時間極長,此中有二因緣,一,消極的除眷屬戲笑,二,親近智者由此成就襌定,此菩薩先或隨諸眷屬亦戲亦笑,所謂逢場作戲,隨俗所行,其實欲令他斷煩惱,得佛法益,然久之而目的不達,不能益他,反損自利,殊無興趣,遂卽捨離而親近智者,易得進步,此類是幼稚菩薩,一心除亂以攝念山林,山林是習襌之助緣,若戲笑眷屬非其助緣,乃屬障礙,故捨離之,習定之時間,或百歲千歲萬歲億歲,乃至億千萬歲,菩薩住山林中,或食蔬果,或以襌悅為食,總為攝心求佛道故。

或見菩薩,肴饍飲食,百種湯藥,施佛及僧, 

名衣上服,價值千萬,或無價衣,施佛及僧, 

千萬億種,栴檀寶舍,衆妙臥具,施佛及僧, 

清淨園林,華果茂盛,流泉浴池,施佛及僧, 

如是等施,種種微妙,歡喜無厭,求無上道。

     此叙以飲食湯藥衣服臥具屋舍泉池等,施佛及僧,僧有大小乘僧,大乘僧以在家居多,在家大乘僧非指優婆塞優婆夷,小乘僧出家居多,僧者,和合義,其工作事業和合同等故,又僧是團體名稱,卽是一黨人,若個人獨立無團體者,不算為僧,總言之,凡親近佛者皆為僧,同是佛子故,菩薩布施不限佛僧,一切皆施,而布施之福最大者為供佛及僧,中國無和合工作,則無僧可言,僧是由教而產生,中國無佛教故無僧。

     湯藥不限醫病,凡資益身體者皆是,栴檀舍者以栴檀香為木料及衆寶所成,如是等尚有衆多物質,種種皆微妙姝好,用以布施,其施歡喜恭敬,不但一時一日一年十年百年,或一世二世,乃至千萬劫,常常如是布施,而絕無厭倦,為求佛道故,一切皆應捨,而布施者須不住於相,了三輪體空,知有非實有,乃至佛亦非實有,佛是令衆生作福之方便幻相,多是化現,整個道場所有凡聖一一皆幻化故,為度生之工具耳,如是布施,實無能施所施,又知物質不堅,存之無用,盡量享受,則為罪惡,不施則為慳,布施則得福,而此福不可消滅,卽是以不堅之財變為堅財,所謂以身命財三不堅法而修三堅法,如此無相布施,故歡喜無厭。

或有菩薩,說寂滅法,種種教詔,無數衆生, 

或見菩薩,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, 

又見佛子,心無所著,以此妙慧,求無上道。

     此述說般若波羅蜜之菩薩,令人知佛說寂滅理之教,其實寂滅本身不可說,寂滅者,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來不去等義,所謂言詞相寂滅,不可說故,菩薩自知寂滅,又令他人知,故種種教詔,以一切本空故寂滅,卽是無自性,如龍樹菩薩說,「衆緣所生法,是卽無自性」,卽是以寂滅法教詔衆生,例如外道說,「一切法皆從梵天生」,菩薩則為彼說,「無一切法 亦無梵天,法與梵天,皆寂滅故」,乃至佛亦寂滅,一切衆生皆有執著,而執著之機甚復雜,阿羅漢亦有執著,皆須以寂滅法而教詔之。

     或有菩薩自修般若,不為人說,唯有自修其觀,觀諸法體性寂滅,觀五陰,六入,十八界等内法空,觀六塵境外法空,佛亦是法,修行之道亦是法,此法字卽般若心經之空字,諸法之性卽是空性,空則無有二相,說有二相者是糊塗之說,迷法性則見二相,相與性通,無二相卽無二性,一性尚不可得,何況二性,觀諸法性無有二相,卽是觀般若,一切法等於虛空,所謂色卽是虛空,虛空卽是色,色空無二,卽是入不二法門,伸言之,觀布施與慳貪無二相,持戒與毀犯無二相,忍辱與瞋恚無二相,精進與懶惰無二相,智慧與愚癡無二相,一一皆無二相,能如是觀,此人則是修智慧,以有觀為智,無觀則非智,此菩薩在理上修行,但以般若為主,卽攝一切行門。

     又有菩薩知境本空,故心無所著,雖以心為用,而知本來無心,菩薩心不著境,

又不見有心可得,即是妙慧,以此妙慧開示衆生,妙慧亦無自性,如金剛經云,「般若波羅蜜,卽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,般若有無量門,無量菩薩由此解入。

     上說六度已竟,以下仍繼續述說菩薩之工作。

文殊師利,又有菩薩,佛滅度後,供養舍利, 

又見佛子,造諸塔廟,無數恒沙,嚴飾國界, 

寶塔高妙,五千由旬,縱廣正等,二千由旬, 

一一塔廟,各千幢幡,珠交露幔,寶鈴和鳴, 

諸天龍神,人及非人,香花伎樂,常以供養, 

文殊師利,諸佛子等,為供舍利,嚴飾塔廟, 

國界自然,殊特妙好,如天樹王,其華開敷。

     舍利,譯云靈骨,或全身,或碎骨,菩薩供養舍利,並非志在求福,唯志在恭敬佛之遺體,以此引攝衆生,知有佛教,可作佛事,供養,卽禮拜,恭敬,散花等皆屬之,塔是用以供舍利,廟是用以供佛像,造塔廟以為人天作模範,令人天作福,能使後人宣揚,而令衆生知有佛像,所造之塔廟,無數恒沙之多,嚴師三千大千世界,處處皆有,塔以衆寶所成,高五千由旬,卽四十萬里,前後左右之直徑佔二千由旬,卽十六萬里,一一塔廟,各有千幢千幡,幢是圓形,有六方角,幔如橫帳,用珠織成,名為珠交,露幔者謂露於塔外,塔之角處,滿懸寶鈴,風吹動之,發出和鳴之聲,如音樂,廟亦如是,此亦布施所攝,菩薩以此福德因緣,迴向佛道。

     諸天龍神,指八部衆,人是普通庶民,不入前數者,非如比丘等四衆,以人字總該一切人類,非人指異類鬼神,不入八部衆者,伎樂,卽有藝術節奏的音樂,總言之,謂盡以人所有之物品而常供養之,此供養之物品,不勝盡舉,此供養在佛教屬於異方便,無佛在世時,穢土菩薩未住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所作,乃六道人天果報之事。

     為供舍利者,表以供舍利為主,廟中亦可供舍利,嚴飾塔廟者,全為供養佛故,菩薩並非有心莊嚴國界,因嚴飾塔廟,遂形成三千大千世界自然特殊妙好,如天樹王其花開敷,此二句是形容塔廟之嚴飾特殊妙好,天樹王者,是忉利天帝釋殿前有一株圓生樹,此樹甚美觀,開花時華麗無比,人間所無,故引此為喻,此之特殊妙好,由佛福德所致,正法住世時方有,不同像法時代,此等塔廟是造作物,久之亦變壞,在像法時代無比莊嚴境。

佛放一光,我及衆會,見此國界,種種殊妙, 

諸佛神力,智慧希有,放一淨光,照無量國。

     此國界實指彼國界,因其承佛光而見彼界在目前,故云見此國界,佛之神通力,三昧力,智慧力等一一皆希有,照無量國者,直照為一萬八千土,橫照則不可量。

我等見此,得未曾有,佛子文殊,願决衆疑, 

四衆欣仰,瞻仁及我,世尊何故,放斯光明。

     彌勒謂我等見佛作此現相,必有作為,究不知何事,願為速决衆疑,今四衆皆欣喜仰望汝文殊與我,望我問,望汝答,然文殊尚不欲答,彌勒復言。

佛子時答,决疑令喜,何所饒益,演斯光明。

     此頌促文殊早答,令大衆决疑歡喜。

佛坐道場,所得妙法,為欲說此,為當授記。

     文殊仍不答,彌勒遂自忖摩曰,佛坐道場,所得妙法,至今尚未曾說過,大約今者欲說其所得妙法歟,抑欲與我等授記乎,彌勒之所忖惻並不然,一者佛所得妙法乃是一乘因果之法華,今佛所說者只說出其因何事故而出世,及其先說三乘法之意趣所在而已,卽是開權顯實,令知更有佛道深遠之故,二者為當授記一點亦不然,本經下文雖有授記,是因聞妙法生信心,故授其記,非聞一乘得授記,如彌勒所猜二點,乃將來住一乘淨土,見一乘佛,聞一乘法華,了了自知定當作佛之時,所得之授記,一為信記,二為知記,相去甚遠,不可同日而語。

放此大光,示諸佛土,衆寶嚴淨,及見諸佛, 

又聞說法,此非小緣,文殊當知,四衆龍神, 

瞻察仁者,望快决疑,今佛世尊,為說何等。

     此時彌勒仍在思忖,思此瑞境,定非小緣,又放此光者,必為將來有大因緣,今佛放此大光,到底將來說何等法,彌勒請說竟。

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。及諸大士,善男子等,如我惟忖,今佛世尊,欲說大法,雨大法雨,吹大法螺,擊大法皷,演大法義。

    文殊見其殷勤請問,乃告之曰,善男子,此是稱呼之詞,通稱一切菩薩及四衆八部,皆曰善男子,此非男女之男,是最好之稱呼,佛呼文殊亦如是稱,如我惟忖者,語雖如是說,文殊本不須惟忖,此是其現量境界,今假作比量言,引往昔之事為例證,實則文殊於一切衆生心念,及佛心念,早已了了,有何不知。

     此文與前文彌勒作念,『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,已曾供養過去無量諸佛,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』,互相呼應。

    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者,約時間看,在佛是欲想說一乘實教大法,雨大法雨,吹大法螺,擊大法皷,此三句皆譬喻演大法義,雨能潤物,吹螺擊皷能令遠近皆聞,演大法之義,則反望從前皆非大法,非大法卽是小法,才說之無量義經,仍不算大法,只為大法作序耳,此大法乃一乘大法,非本經。

諸善男子,我於過去古佛,曾見此瑞,放斯光已,即說大法,是故當知,今佛現光,亦復如是。

     古字舊本作諸,而此下文殊所述者惟指二萬佛中末後一位佛之事,非指全數二萬佛,故不可言諸,今只能改作古,即說大法是說法華經,日月燈明佛說六十小劫,是一乘妙法華經,今釋迦所說者異古,然文殊引以為例,豈不謬歟,應知異中亦小同,經雖不同而名同,我佛不久必說一乘,故文殊言欲說大法云。

     說同,釋迦佛現下仍繼續說一乘法華經,同日月燈明佛所說,故云欲想說,欲將說。

     經不同,今此經只有開權顯實,非同諸佛常說之一乘法華,是說明有一乘法華而已。

     當說此經時,天人等只因信而得授記,至佛示入湼槃後,繼續常在此世界及十方世界說一乘法華,淨土無經,穢土方有文字經,蓋一乘妙法非文字所能詮其義,若將此土之經,作為諸佛常說之一乘妙法,則謬矣。

     是故當知者文殊自知,當知應云得知,又教他得知,今佛放光現瑞,古佛如此,今佛亦當與古佛如是。

欲令衆生,咸得聞知,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故現斯瑞。

     此文與前欲說大法句相呼應,今佛欲使汝等衆生個個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所以難信者有二故,一,此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故。二,所有聞法者,皆是一乘菩薩得授記作佛,由此二故,則是一切世間所難信之法,此法卽是開權顯實之妙法,以文殊先知佛意,故能作此答,文殊師利於日月燈明佛所說法華經後,持是經滿八十小劫,尚有何不知,正因此法難信,故佛先放光現瑞,種種神變,令衆生疑,令彌勒請問,又令文殊解答,由此使各人有預備聞法之誠,然後方為說之,如此諸多工作,無非為令難信者能信作緣,如說方便品已,只得舍利弗一人信受,而得受記,由此引起四衆八部踴躍發心,佛復於不得已再說譬喻品,大衆全體然後生信,各說信解品,表示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此妙法深遠,不易信解,故先需信,信者,信佛之言,今教其不信三乘為實,而信一乘方為實,卽是信開權顯實,故甚難之事。

諸善男子,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爾時有佛,      

號日月燈明,如來,應供,正徧知,明行足,善逝,世間解,    

無上士,調御丈夫天人師,佛,世尊。

此下文殊提出往事,證今釋迦佛快欲說法華經,故有先說無量義經,後入定,放光,散花,動地,現諸世界種種境象,示有重要事在將來,此事人皆不知,惟文殊知 之,並非惟忖而知,乃實有把握,因其昔曾見過,故云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劫者,長時名。

         【註一】阿僧祇,譯曰無數,為數之極,一劫之時間甚長,况阿僧祇之多劫,又不止一阿僧祇,. 乃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阿僧祇,此數不可算計矣。

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,下述二萬佛皆同此號,今指第一位佛而言,如來至世尊有十一個名詞,一般說十種通號,可將調御丈夫天人師併合為一,成十號。

     如來有權實二種,如者空義,語言,動靜,形態,皆無名為如,一切法本來如如名為如,佛無來故,名為如來,衆生從業報來,或從畜生來人間,或從人來天,或從天來地獄,皆不定,衆生終日來而不知如,實則一切衆生皆如來,衆生之來亦不成來,但於無來中認有來耳,佛實在無來,卽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擴言之,一切法皆如,一切法本無走動,本自如如,如來是普徧性,此約權教而論,實如來者,如先佛而來,先佛功德圓滿,具一切智,佛如功德而來,如先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,如來亦如是。

     應供者,無論何人,皆應供養於佛,權佛應受九法界衆生之供,實佛應受十一法界之供,應受其供者,令其得福解脫故,餘外三乘人雖亦曰應供,而不徹底,供養不限物質,餘信仰,尊重,讚歎,恭敬,皆名供養。

     正徧知亦有權實之別,權是方便設施,正知約時間而言,知過去乃至未來無量劫衆生之行業,徧知約空間而言,知十方無量世界凡聖大小一切境界,實佛能知佛正智,知一切菩薩修行階級,知衆生多少善惡業,幾時發菩提心,無不了知,菩薩不能盡知,唯佛能圓滿正知,故名正徧知。

     明行足,亦有權實,明是般若度屬慧,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五度屬福,福慧兩足,此約權教說,實佛有無量解脫,解脫知見,知種種衆生根性,各有種種欲,種種樂,種種信解等為明,修一乘福德為行。

     善逝,卽善住,出世入湼槃皆隨自意趣,並非隨業所牽,觀衆生應現湼槃而得度者,便現湼槃,實無湼槃,此卽如來,以如去故名善逝。

     世間解,有六凡世間,三乘世間,一乘世間,各世間皆有依報正報,方便品云,『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』,此是一乘淨土世間,解者,解脫世間束縛,又解卽了解,謂了解世間一切諸境界,而各種世間之解法不同,佛則於一切世間,無所不解。

     無上士,對有上而言,菩薩為有上,權佛對一乘言,則權佛亦為有上,一乘佛對一乘菩薩,則佛為無上士。

     調御丈夫天人師,一切受佛教者皆是丈夫,調御,卽教導培植,權佛調御九法界,一乘佛調御十一法界,能調是佛,所調是丈夫,實教偏重一乘菩薩,為一乘菩薩而調御十法界衆生,因能調御丈夫故稱天人師,佛在人天中活動,而不受人天之拘束,佛為調御丈夫之師。

     佛是覺者,解義見前。

     世尊者,所有衆生世界,佛世界,名為世,佛本身是尊,又為世之所尊敬,權佛  為九界中之尊,實佛為十一界中之尊。

     中國佛教以知覺為佛性者大謬,若是佛教徒,只可謂有佛緣,有成佛可能性,佛滅後三乘弟子皆有一乘佛性,故為佛徒者必須讀法華經,使見解增長堅固,信仰集中

一乘。

【註一】劫有三種,分小中大,謂人壽自十歲百年增一,而至八萬四千歲止為增劫,減劫謂自八萬四

千歲百年減一,而至人壽十歲者,合一增一減而為一小劫。

中劫,謂經此二十增減,卽以二十小劫為一中劫。

大劫,謂經中劫之成住壞空四期,卽是以八十增減卽四中劫為一大劫。

劫之說明大小乘畧有不同,今依大乘智度論解釋。

演說正法,初善,中善,後善,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,純一無雜,具足清白梵行之相。

     正法,卽三乘之法,對六道不正法而言,則以三乘為正法,一生所說初中後皆正法,故曰善,說法華不在此初中後之時期内,正法所詮之義,甚深而遠,四諦,十二緣,六度,其義皆深遠,佛之語言音聲巧妙,令人樂聞,所說皆是解脫相,離相,寂滅相,並無夾雜其他言說,三乘正法皆是清淨梵行。

為求聲聞者,說應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,究竟湼槃,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,為諸菩薩,說應六波羅密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成一切種智。

     此三乘機,仍是一乘菩薩墮落者,佛知有聲聞機,故說四諦法以應其機,令其求聲聞乘,彼能依教卽度其邪見,邪見為因,生老病死為果,能明四諦理,不被邪見所迷,因旣度脫,則生老病死亦度脫矣,既度生老病死,則得究竟湼槃。卽究竟寂滅,不再有生老病死,後再滅其身,不受後有,入無餘湼槃。

     佛應緣覺機說十二因緣法,此人緣於十二因緣法而修覺道,故名緣覺,從無明乃至老死十二階級,先滅後生,變相為滅,衆生中胎卵濕化皆具此十二因緣,在果上卽五陰,滅十二因緣者成緣覺。

     佛為大乘機求佛道者,以六度法應之,布施等六法為能度,苦為所度,行六波羅蜜為因,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果,一切種智,卽佛之果上智。

    此唯述佛說三乘法,本來一一佛均有說法華,今暫不述,至最後佛方提出說法華 。

次復有佛,亦名日月燈明,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,號日月燈明,  又同一姓,姓頗羅墮,彌勒當知,初佛後佛,皆同一字,名日月  燈明,十號具足,所有說法,初中後善。

     文殊述此番話,志在說二萬佛之最後一佛的事,因此故連帶說出二萬佛,若不連說之,不能令人知有二萬佛相次出世,同名日月燈明,初一佛出世後,經正法像法滅盡,空曠甚久,方有第二佛出世,此只提出次復有佛,省畧其中間經過,二萬佛同名同姓,姓頗羅墮,譯云利根,又云捷疾,其姓亦有因素,時間相去甚遠未可詳,姓卽種族,二萬佛中,從第一以至最末皆十號具足,所有說法,舊本作所可說法,今將可字易為有較妄,文殊詳叙此事,以顯其智力清楚,令衆生信。

其最後佛,未出家時,有八王子,威德自在,各領四天下,是諸  王子,聞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悉捨王位,亦隨出家,發大  乘意,常修梵行,皆為法師,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。

     其最後佛約時間論,亦在過去無量無邊劫,此佛未出家為轉輪聖王,有八王子,一一王子皆威德自在,此言在世間之威德,各各統領四天下,卽四大洲,此四洲名目或不同此娑婆世界之四洲,八子因聞父成佛道,悉隨出家發大乘意,此大乘意未定權實,依後文受妙光教則是一乘,又常修梵行,卽大乘行,能持法故名為法師,卽菩薩,佛說法華後入滅,佛滅後之法師是一乘法師,此八王子已於千萬劫來,於千萬佛所植一乘功 德本矣。

     此八王子與今釋迦佛有關係,故提出說之,其第八成佛者名燃燈,曾與釋尊授記。

是時日月燈明佛,說法已久,於大衆中而說大乘經,名無量義,  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,說是經已,卽於大衆中結跏趺坐,入於無   量義處三昧,身心不動,是時天雨曼陀羅華,摩訶曼陀羅華,曼  殊沙華,摩訶曼殊沙華,而散佛上,及諸大衆,普佛世界,六種  震動,爾時會中四衆,天,龍,夜叉,乾闥婆,阿修羅,迦樓羅,緊那羅,摩睺羅伽,人,非人,及諸小王,轉輪聖王等,是諸大衆,得未曾有,歡喜合掌,一心觀佛,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,照東方萬八千佛土,靡不周徧,如今所見,是諸佛土。

     佛說法既久,則快要說一乘之時,先權說無量義經,入定放光現瑞等,皆如今釋迦所現一樣。  

彌勒當知,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,樂欲聽法,是諸菩薩,見此光明,普照佛土,得未曾有,欲知此光為何因緣。

     彼時有二十億菩薩,今會只有八萬菩薩,大衆見瑞亦皆生疑,但不如今會有彌勒問,文殊答,或有而省畧不述,此亦大同小異。

時有菩薩,名曰妙光,有八百弟子,是時日月燈明佛,從三昧起,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,名妙法蓮華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

     妙光是法華經之當機者,故云因妙光說法華經,本不止妙光一人,上文云有二十億菩薩皆樂欲聽法,尚有聲聞,辟支佛,及八部衆皆能聽,而特言因妙光說者,因其資格較老,聞一切差別悉能受持,故作是言。

     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,此云蓮華者,莊嚴義,特超於三乘之上故,此不是前說之優曇華為蓮華,乃實指一乘淨土中之蓮華,所以異者,因釋迦所說是介紹一乘法華之蓮華經,日月燈明佛所說乃是一乘法華經,故此不同,此經是佛所護念,是護實教,上面之無量義經,是護權教。

六十小劫,不起於座,時會聽者,亦坐一處, 

六十小劫,身心不動,聽佛所說,謂如食頃, 

是時衆中,無有一人,若身若心,而生懈倦。

     六十小劫聽佛所說謂如食頃者,蓋大衆皆入一乘境界,並非將時間縮短,雖說六十小劫而法華經尚未可盡,又不繼續說者,佛與衆生因緣唯至此故,無一人生倦者,其法力使然,又淨土無時日可計,此是一乘果報,故能身心不動。

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,說是經已,卽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衆中,而宣此言,如來於今日中夜,當入無餘湼槃。

     凡一切佛說完法華,必唱入滅,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今因緣既竟,所作已辦,故卽唱滅,梵,指色界梵王,魔,指欲界魔王,沙門,是出家人之通稱,今指外道出家者,婆羅門,譯云淨裔,卽外道,中夜,是晚間十二時正,釋迦佛亦是說完囑累品卽入湼槃,然佛入湼槃,並非真滅,若以佛為真滅者,則失佛之作用矣,只為化衆生之因緣已盡,故示入滅,又佛有無量身同時於無量世界作佛,此處入滅而彼處不入滅,又為衆生懶惰,恃有佛在,不知渴仰精進,故入湼槃令生渴仰心,除其解慢故,應以入湼槃度者,則示入湼槃而度脫之,今述此事與釋迦畧有不同,日月燈明有八王子,釋迦只有一子,八子皆發大乘意,而羅睺羅未發,日月燈明佛說六十小劫,而釋迦只說數日,此大同小異,又釋說非一乘因果之法華,乃唱有一乘法華而已。

時有菩薩,名曰德藏,日月燈明佛卽授其記,告諸大衆,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,號曰淨身,多陀阿伽度,阿羅訶,三藐三佛陀,佛授記已,便於中夜,入無餘湼槃。

     佛唱湼槃,大衆必恐怖,故佛卽時為德藏授記,次當作佛,為其補處,以安慰大衆,如此界釋迦佛滅度,卽付囑彌勒菩薩,成佛必十號具足,此畧舉三號,多陀阿伽度譯如來,阿羅訶譯應供,三藐三佛陀譯正偏知,證湼槃而未入滅,為有餘湼槃,至機盡入滅,為無餘湼槃,更無餘物故,往後不得再見此佛矣,以一身說,則無餘,約多身言,則無窮盡。

佛滅度後,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,滿八十小劫,為人演說,日月燈明佛八子,皆師妙光,妙光教化,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諸王子,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,皆成佛道,其最後成佛者,名曰然燈。

     此說妙光繼續流通法華經,只以口說流通,並無書本,或謂當時諸菩薩及衆生皆了解,本不應再要妙光為其演說,應知衆生是流轉性,此方菩薩可到他處流通,他處菩薩可來此處聽法,至若諸天人等亦需聽故,亦有其他菩薩持三乘教者,妙光為最高之持法者,為佛滅後之住持人,本經持品中亦述有無量菩薩持是經,但不是為我等說。

     師者效法之謂,八子皆效法於妙光,受其教化,雖聞佛說六十小劫,而其中有未明了者,需請妙光解釋之,最後成佛者,號曰然燈,此佛與釋迦有關,故特標出,當釋迦示現修行時,曾親近然燈佛故,妙光為八王子之師,一一次第皆由妙光教令成佛,然燈為第八成佛者,若照此論,則釋迦為妙光第九世孫矣。

八百弟子中有一人,號曰求名,貪著利養,雖復讀誦衆經,而不通利,多所忘失,故號求名,是人先世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,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,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,彌勒當知,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,我身是也,求名菩薩,汝身是也,今見此瑞,與本無異,是故惟忖,今日如來,當說大乘經,名妙法蓮華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

     妙光八百弟子中有一人,貪著利養,最好爭勝,終日忙於世事,雖誦經而不通利,不能依文解義,此由其著相求福及俗務薰心之障,以致於多所忘失之因。

     此詳述往事,至此方點出其原因,若簡答之則曰,為說法華經故便是,但不能太簡單,為令大衆易生信故,必需如是述其本義,以證信故。

     此下文殊復以重頌答彌勒,本來既說長文,不必說偈頌,然於偈頌並不盡如長行,其義有增減,此中偈頌於其往時因緣則減少說,於佛光中見菩薩行道之差別則增說,重頌是佛說法之格式,或說孤起頌,不重述長行。

我念過去世,無量無數劫,有佛人中尊,號日月燈明。

     此直說二萬佛中最後一佛,以時間論,與今相去,亦無量無數劫,不可以數計,前長行中從初佛起計,則叙次復有佛,又復有佛,乃至二萬佛,今偈首畧,從最末位  日月燈明佛而說,觀文可知,長行中所以舉列者,因有二萬佛同名,若不述則不知某 尊佛,人中尊卽世尊。

世尊演說法,度無量衆生,無數億菩薩,令入佛智慧。

     未說法華前,有所演教,不出五乘,至聞一乘教,則皆是一乘菩薩,當聞一乘之時,亦多是本來一乘菩薩,若從凡夫未聞一乘而初聞三乘者,不名一乘菩薩,度無量衆生者度十法界衆生轉入十一法界一乘之菩薩乘,令其漸漸入一乘佛智,卽佛道,此智慧十方佛同證,統言之,佛果上之事皆曰智慧。

佛未出家時,所生八王子,見大聖出家,亦隨修梵行,

時佛說大乘,經名無量義,於諸大衆中,而為廣分別,

佛說此經已,卽於法座上,跏趺坐三昧,名無量義處。

     其八王子,植諸善本,往時亦是一乘菩薩,如大通智勝佛之十六沙彌出家相似,日月燈明本身亦為輪王出家,彼是示現成佛抑或是初成佛,則無從考據,須待將來問佛方知,彼八王子亦隨父出家修梵行,示作權教菩薩,則修權教六度為梵行,若約其本來是一乘菩薩而論,則常是修一乘梵行,時佛說大乘者,此卽初,中,後,之後善,無量義經屬後善法,權義亦甚廣,法門甚多,其歸納處,卽般若波羅蜜,無量義經亦屬般若,廣分別者以其說數十劫故,說法華六十劫,推知其說般若亦數十劫,或比法華時更長亦未定。

     佛入三昧,卽住無量義處三昧。

天雨曼陀華,天皷自然鳴,諸天龍鬼神,  

供養人中尊,一切諸佛土,卽時大震動。

     天雨曼陀華,卽上文說四種華,此畧去其三,天皷是音樂器之一,自然鳴者不擊而鳴,此是佛神力所化,所現諸境雨華等現,皆是佛所幻之把戲,唯說一乘不是幻化,天有六欲天及十八梵天,龍有水陸空等種種不同,鬼與神同類,有優劣之別,以天龍鬼神四字該八部衆,一切諸佛土卽普佛世界,同時皆震動,卽六種震動,佛現瑞為令衆歡喜生疑。

佛放眉間光,現諸希有事,此光照東方,

萬八千佛土,示一切衆生,生死業報處。

此卽如上現之神通,衆生在生死大海中輪轉,其業因果報種種不同,此事非佛所示,但以神通力現出之,令人皆見。

又見諸佛土,以衆寶莊嚴,瑠璃玻瓈色,斯由佛光照,

及見諸天人,龍神夜叉衆,乾闥緊那羅,各供養其佛。

     此非純淨土,純淨土無八部衆,此諸淨土或因衆生無因緣,不能見純淨土,此表示文殊之智力甚強,觀過去無量劫前之事,猶如在目前,故能詳述之。

又見諸如來,自然成佛道,身色如金山,

端嚴甚微妙,如淨瑠璃中,内現真金像。

     既是如來,則不必成佛,應云又見諸菩薩,自然成佛道,實則所有佛皆自然成道,謂成佛之時,無功用,無因緣,故為自然,但非全無因緣,實有因緣在前,功行圓滿,應作之事已結束,則坐道場等待成佛,此等待之時,名為無功用道,必須因行圓滿方能自然成佛,若因行不圓,决無自然成佛之理,自然者,如瓜熟蒂落,不可勉強,前釋迦光中,亦有見菩薩破魔兵衆成無上道,卽同此事。

     凡成佛,身皆金色,出世時已具三十二相,不為輪轉王,則成佛,金身如金山,言其光明熾盛狀,佛身如金山之光耀,端明莊嚴極其微妙,此乃福德之現象,三界第一之相,如淨瑠璃中内現真金像,言佛身前後左右皆可見,透明無障礙,唯六根清淨者方能如是見。

世尊在大衆,敷演深法義,一一諸佛土,

聲聞衆無數,因佛光所照,悉見彼大衆。

     此指東方諸土成道之世尊,聞其演說三乘教,其聲聞數該括過去佛及現在佛之聲聞弟子在内。

或見諸菩薩,在於山林中,精進持淨戒,猶如護明珠。

     持戒而在山林中者,此菩薩重於持意根戒故,身口之戒粗,較為易持,意根則難持易犯,入於山林以便除其犯境,避其身口,專治意根,斷貪瞋痴,是根本清淨,既無三毒,至再出山時,唯利益衆生,更不生餘惡矣,護意根如護明珠,謂不起貪瞋痴為清淨,若為避犯境而居山林,則隨山林境轉,不用工不名精進持戒,居山林必有其工作,明珠卽夜光珠,持戒清淨不被三毒所染,猶如寶珠之不受染汚,光明者戒德耳,戒德圓滿自然光明,喻如明珠者,言其體皎潔清淨,須愛惜尊重為護。

又見諸菩薩,行施忍辱等,其數如恒沙,斯由佛光照。

     此總言六度行。

又見諸菩薩,深入諸襌定,身心寂不動,以求無上道。

    諸,謂種種,襌與定有別,襌是襌,定是三昧,有漏襌如四襌天之襌為根本襌,

又有外道襌,菩薩於此等襌亦有入出住,四空天有四定,然菩薩所修之三昧,為天人所不及。

又見諸菩薩,知法寂滅相,各於其國土,說法求佛道。

     此菩薩自行般若,又宣傳般若,知一切法皆寂滅無相,實相,非相,知此者名有智慧,有因中智,果上智,因中智是學知諸法寂滅,果上智則見諸法寂滅,非思惟諸法寂滅,了知諸法本自寂滅,無凡,無聖,無人,無我,如金剛經云,若世界實有者。卽是一合相,正說諸法寂滅,諸菩薩各各於自世界自修及說法以求佛道,以知諸法寂滅故,菩薩隨機說法,方法甚多,不可窮盡,一一法所詮義皆寂滅。

爾時四部衆,見日月燈佛,現大神通力,

其心皆歡喜,各各自相問,是事何因緣。

     神通由三昧力而現,四衆八部見佛現神通,皆生疑問,天與天相問人與人相問,何因緣指所現之相,不知究竟何以如此,在釋迦法會只有各各相望,並未相問,此時各各相問而無答者,不若我土有文殊作答。

天人所奉尊,適從三昧起,讚妙光菩薩,汝為世間眼。

     所奉尊,指日月燈明佛,適者舒適,謂安詳義,起,指出三昧,非起座,世間眼者,謂世人無慧眼,無法眼,無佛眼,唯以汝妙光為眼,諸大菩薩雖有眼,而以妙光為首領,故特讚之如下。

一切所歸信,能奉持法藏,如我所說法,唯汝能證知,

世尊既讚歎,佛知其心行,能持妙法藏。

     以妙光是法王之子,天人信之,猶如信佛,為人所皈依信仰,卽是皈依僧寶,又聽其說法,卽是皈依法寶,又有佛在世,必皈依佛寶,能奉持法藏者,此時仍指三乘法藏,妙光得陀羅尼,奉持法藏,絲毫不失,唯妙光能證知,卽盡知,其餘菩薩雖知而不能盡,能指妙法藏者,指一乘法藏。

令妙光歡喜,說是法華經,滿六十小劫,不起於此座,

所說上妙法,是妙光法師,悉皆能受持。

     應云說是法華經,令妙光歡喜,此之歡喜為究竟歡喜,一乘菩薩出世,以助佛弘

法利生,縱能教墮落菩薩得三乘果,仍是悲境,無喜可言,惟說一乘方可歡喜,三乘果人仍如病人,雖除其病,而未復原,見之尚覺可悲,若復原則全家歡喜矣,說法華能增長其菩薩行,令開悟佛之知見,方可復原,實惟法華經方屬佛教,其他經教,或為幫忙,或為障礙。

     燈明佛一說法華滿六十小劫,然尚未可謂將妙法說完,雖未說竟,惟隨機緣至此已滿,卽於法座上唱滅,所說妙法,普通菩薩只能聞信,能解尚少,至若受持,殊非易事,受持者,能負担六十小劫所演說之被各機一乘妙法,以轉教於人,卽扶持如來正法,令法久住,如此受持,唯妙光悉皆能之,一乘之被機,亦各各不同如權教之隨宜各別。

佛說是法華,令衆歡喜已,尋卽於是日,告於天人衆,

諸法實相義,已為汝等說,我今於中夜,當入於湼槃。

     衆者,是指菩薩,因於法華中,各各皆得受記作佛,不但聞一乘法華,就使聞釋迦佛說此開權顯實之法華,亦皆得授記,然亦須得其意方知歡喜,至此已無天龍八部及三乘六道之人,縱若已前有之,今亦已轉為一乘菩薩矣,此時各各自知當作佛,故皆歡喜。

     告諸天人者,何不云告諸菩薩,因天人雖聞經授記,而未有深刻,諸菩薩於法已深刻,不致如何悲傷,唯天人衆見佛滅,必大為悲戀,故佛於入滅之先,安慰之曰,諸法,卽一乘妙法,已為汝等說竟,再無話可說,我於今日中夜,當入湼槃,佛為欲令衆生慇勤進步,故示入滅,而先付囑數語曰。

汝一心精進,當離於放逸,諸佛甚難值,億劫時一遇。

     謂汝等應專一其心,精進以向佛道求佛德,廣言之,卽謂汝等大衆,皆應共同一心,精進以求佛道,當離放逸,放逸卽道德退,與精進相反,放逸比懶惰為尤甚,懶惰是應作不作,放逸是放棄應作,更進其他娛樂,佛之所以示滅,正因衆生有此弊端,免其驕恃,令其生渴仰心故,諸佛之出世,甚難值遇,汝今遇我,是不幸中之大幸,需要經十萬劫之長時間方得遇一時,遇之不易,又非長遠能見,猶如曇花時一現,可見遇佛甚難,若不精進,縱經億劫,亦未能遇佛,若無因緣,無以博得見佛,此卽言佛世難生,當生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之心,然尚不及見佛之難,佛雖非滅,而决不肯對人說我常住世間,若說常住,令機有放逸可能,再不精進,則離佛甚遠矣。

世尊諸子等,聞佛唱湼槃,各各懷悲惱,佛滅一何速。

     八王子及大衆,皆各懷悲哀憂惱,自念佛因何故,一旦滅得如此之速乎。

聖主法之王,安慰無量衆,我若滅度時,汝等勿憂怖,

是德藏菩薩,於無漏實相,心已得通達,其次當作佛,

號曰為淨身,亦度無量衆。

     聖, 指所有一切菩薩,佛為衆聖之主,法中之王,無量衆,指人天衆等有無量之多,佛安慰之,因恐大衆悲惱,特將德藏菩薩安慰之,是德藏菩薩,已通達無漏實相,卽真實功德,乃一乘之教理及修因,彼為一生補處菩薩,雖現在未成佛,汝等可親近之,彼將來成佛,號曰淨身,是清淨功德法身之名,亦度無量衆生,佛於他方有無量分身,不同權佛有取銷,一乘無窮盡,故唯皈依一乘三寶方為長途。

佛此夜滅度,如薪盡火滅,分布諸舍利,而起無量塔。

     佛果然於此夜滅度,度者度過一切有,如薪盡火滅,從此一切皆無,唯有教在,佛亦不以舍利為舍利,大衆遂取舍利起無量塔,周徧處處,起塔之作用,為使人在遠方能禮拜,令人作福,塔者高顯義,安舍利其中者為舍利塔,或他物亦有他塔名。

受記諸大衆,其數如恒沙,倍復加精進,以求無上道。

     諸大衆皆一乘人,其數如恒河沙之多,其先時亦精進,今於佛滅後,又更加倍精進,希望往後常得親近於佛,要做到以無量身,親近無量佛,是故倍復加精進,以求一乘佛德,雖然已得授記作佛,然若懶惰則不能如期達到目的,惟精進可速成。

是妙光法師,奉持佛法藏,八十小劫中,廣宣法華經。

     藏,是取之無盡意,又秘密義,為諸佛之所護念故,此法是成佛之法,妙光能承奉受持,不致疏落,於燈明佛滅後,說八十小劫,此非受佛所囑,乃是隨機而持法,並非預先擬定,菩薩持經或宣揚與後人聽,雖當時或聽過佛說,後來仍須聽妙光說法,如十六沙彌將大通智勝佛八千劫所說之法,復分柝說八萬四千劫,增加不少。

是諸八王子,妙光所開化,堅固無上道,當見無數佛,

供養諸佛巳,隨順行大道,相繼得成佛,轉次而授記。

     此頌八王子由妙光菩薩以一乘法教化之,令其進步,此開化者,非言最初,是指佛滅後,令其長遠進步,令於無上道有進無退,一路不懈怠,見無數佛,上供養諸佛,下度衆生,中行一乘大道,以親近無數佛為因,將來成佛為果,從一至八展轉次第而授記作佛,如燃燈授釋迦記,釋迦授彌勒記。

最後天中天,號曰燃燈佛,諸仙之導師,度脫無量衆。

     第八位成佛者號曰燃燈,其身常光明故,仙,卽聖,包括一切聖人,不同常人所說之仙,諸仙卽言諸菩薩,佛為諸菩薩之導師。

是妙光法師,時有一弟子,心常懷懈怠,貪著於名利,

求名利無厭,多遊族姓家,棄捨所習誦,廢忘不通利,

以是因緣故,號之為求名。

     妙光法師在佛未開權顯實時,早已有八百弟子,其中有一最懶惰之弟子,此是學道之弟子,先是學三乘中之大乘,妙光是大乘人,小乘人不以大乘人為師,此人懶惰又放逸,貪著世間之虛名利養,或因名得利,多向族姓家以追求名利,世人亦最好名利,因其心在俗不在道故,以致棄捨所習誦,或雖習誦又隨得隨失,以其非一心求道故,不通利者不通經義,是其根不利,此是言其未開權之事,卽開權後其習亦未必除。

亦行衆善業,得見無數佛,供養於諸佛,隨順行大道,

具足菩薩業,今見釋師子,其後當作佛,號名曰彌勒,

廣度諸衆生,其數無有量。

     彼雖懈怠,亦有好處,亦行衆善業,其多遊族姓家,亦令俗人作善業,而其善業非今生作,無量劫來已作,作善業為因,得見佛為果,將來復供養於諸佛,隨順行大道,此事指在燈明佛滅後,至今釋迦佛所經之時間,常行菩薩道今已具足,得見釋迦佛為其授記,次當作佛,號曰彌勒,普度無量衆生,常說彌勒成佛時於龍華樹下三轉法輪為龍華三會,此乃妄偽說之談。

彼佛滅度後,懈怠者汝是,妙光法師者,今則我身是。

     彌勒在燈明佛未滅時已懶惰,佛滅後亦有其習。

我見燈明佛,本光瑞如此,以是知今佛, 

欲說法華經,今相如本瑞,是佛之方便。

     此下頌古今相同,因燈明佛之瑞與今相同,故决定知今佛欲說法華經。

今佛放光明,助說實相義,諸人今當知,合掌一心待。

      佛之放光現瑞等皆是方便,以是令衆生疑,方有問答,先令知有法華經之名,又知實相義可貴,卽是助說實相義。

佛當雨法雨,充足求道者,諸求三乘人,

若有疑悔者,佛當為除斷,令盡無有餘。

     凡求道之人,早不充足者,今可充足,如雨大雨,大小草木皆增榮秀,文殊先安慰大衆,謂有疑悔當斷除,後來舍利弗等之疑悔,果皆斷除,知非虛語。